Saturday, 31 October 2009
Sunday, 25 October 2009
Saturday, 17 October 2009
每一個晚上
每一個晚上 我將會遠望
無涯星海 點點星光
求萬里星際 燃點你路
叮囑風聲代呼喚你千趟
[...]
寂寞時倦時 若你要熱誠目光
只需輕輕把我去想一趟
聽着聽着,我遠望遠望...
望不到點點星光,只有無際夜幕
在石屎森林那有無涯星夜?
一天住在香港,一天風不會飛
「在漫漫長路上,你我未重遇上那天」
沒有你的目光,沒有你的聲音
想你千篇
只知你在遠方,餘下無言
靜下來
淚流千篇
Sunday, 11 October 2009
Being Minority
Saturday, 3 October 2009
鐵幕
Monday, 28 September 2009
活在新/後殖民下
中國之最唱也唱不盡
中國之最數也數不清
最美的地方是中國人的心靈
三句廢話何等「白痴」!試問有那一個國家可以唱得盡,數得清的「最」?但卻只有這有中國人會寫得出,唱得出如此無恥又嘔心的字句。那也好,我也要作兩三句香港「俗」話,以警「白痴」:
中國嘅衰唱極都唱唔完(即係好似李柱銘咁,成日「唱衰」香港)
中國嘅醜數極都數唔哂(柏楊數咗一啲,但好似未數完)
最惡毒嘅地方是中國人嘅心靈(唔好嬲,你係中國人咩?)
寫起就寫不停,再來挑動一下,傷害一下中國人民的感情(中國人民的感情真容易傷害呢,真可笑):
日本之最唱也唱不盡
日本之最數也數不清
最美的地方是日本人的心靈
為何日本?無她的,我在聽着火影忍者的配樂,我就愛日本,我就叫大和,「是也」(引自Keroro)。人家(人家?你不就是大和麼?)用上尺八(源自中國唐代)、三味線來配「最低俗」的動畫音樂,再混上「最不知所謂」的搖滾樂,我就是聽得心花怒放!總比叫個掉兩隻門牙的小孩唱紫釵記來得(後)現代。那個掉了門牙的小孩,你知道你是誰嗎?讓我來答你,要是「我係香港人」,那麼你就是新/後殖民的「中國」先行,香港來後的「中國香港」人,你父母在跟你說, maybe I should talk to you in english, your parents tell you to keep on studying, and Be quick!
Saturday, 12 September 2009
Feminist Man?
最基本的,也是一般字典可以找到的答案是爭取女性權益、平等的信念。雖說是最基本,但也最原始,因為這只是第一波女性主義的論調,若然以第三波的態度來答,可能要寫成以女性經驗為依歸的批判論述。這個答案可能較為完善,但只要問一句男人可以是女性主義者嗎,那麼矛盾就走出來了:真的有純綷女性的經驗嗎?若然單以生理來計,那是可以成立的,但以性別(gender)來切入,更複雜問題便走出來了,男性的身體可以體驗到女/陰性(feminine)的經驗嗎?這個問題每次提及總令我很尷尬,因為我總是相信人本來就雌雄同體,只是男人太自信了吧,自信得足以賤視世界另一半的人口。
那麼男人可以是女性主義者嗎?我也希望可以,但困難總是不停走來。
Wednesday, 8 July 2009
冒着「敵人」的炮火
Sunday, 10 May 2009
Being studentesque
Monday, 27 April 2009
血的腥味
Saturday, 16 August 2008
過度男性化
此短片非常簡單, 就是兩個男人觀看球賽時, 情緒高漲得由擊掌到擁抱再到接吻。看似是一齣鬧劇, 譏笑同性戀似的, 但劇中角色卻不停反問他們在做甚麼、他們是GAY嗎等, 更可笑是由最初堅決否認到承認有少許同性戀(a little bit gay),為甚麼如此的劇情演進會是荒謬得令人發笑呢? 其實整齣短片我並不認為是以譏笑同性戀為主軸的(若然帶有歧視性質, 我絕不會放上來的), 相反, 它反諷了男性作風, 質疑男性化的本質。劇初, 他們是以擊掌、擁抱等來慶祝的, 這些都是很男性化的表現, 我們很少在女性身上會見到此類行為的, 但若然再往前推一步呢? 在以男性為主導的父系社會, 男性本身的性質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做一個男人可謂在沒有成人禮的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 在父系社會中往往有一個理想的男性規範(ideal masculinity), 作為所有男性的共同追求目標, 而此個規範理應使得女性甘心跪於其下, 男性之間相互競爭的標準, 即俗語所講的「夠唔夠MAN」。
不過所謂的「MAN唔MAN」亦是陰性化的根源--若然我們強要把陽陰放在一起去比較的話--因為同時間男性相互競爭的目的在於女性面前顯示男性化的魅力. 那麼競爭失敗的一方亦被排除於男性規範之外, 也引致了男性之間相互模仿、崇拜; 所以最理想的男性化應該是使得兩性均臣服---當然那是沒有可能的。在此我引用德希德(Derrida)的不可能性(Theory of Impossibility); 雖然這個不可能的理想男性化無法於現實世界中體現出來, 但不等於它是沒有功能的, 反而它是具有生產性的。因為最理想是沒有可能, 所有就有現實中的男性化, 亦即是現實中男性可出扮演的極限, 此是其中一項生產性。另一項生產性是指我們對男性化質疑, 所謂的現實男性化只是一項無可奈何的商討結果, 然而在理想男性化, 為何不可再往前一步越過這個現實, 向更男性化邁向呢? 這就是我為何指此短片沒有歧視性的原因, 當再往前一步反而推垮了男性尊嚴, 所謂的男性化是如此空乏無物。
Saturday, 3 May 2008
Friday, 3 August 2007
驚喜的《強劍》結局‥‥電視劇中的後現代性
《強劍》二十集不知不覺間已上映完畢,估不到竟然在結局中有如此突破性的元素—後現代性。
後現代這個放浪女兒,在二戰之後出世,悄悄的長大了,跟着現代主義這個父親氣得要死,不過她絕不是要殺死父親,因為她也戀上了父親,這場不倫戀當然還會繼續上映,直至父親投降。正如這個放浪女一樣,《強劍》的結居不易為人接受,我的家人也覺得非常無聊,同他們對周星馳的無里頭評價一樣,似乎這個女兒的路也不易走。
《強劍》結局所採取的方法是漫畫化,尤其是對眼神的處理,利上下黑位作遮蔽,以及用大字體招式名稱,很明顯地是對漫畫的模仿,再加上一招「龜波氣功」就更加表露無遺。這種對虛擬物的實體化,就是後現代的代表文化現象,實化虛擬,其結果正是布希亞 (Baudrillard)常提及的「擬仿物」(Simulacrum)。擬仿物的出現標誌真實的謀殺,如布希亞的後末世預言般的完美犯罪,似乎非人為所能阻止。
可能有人批評無里頭、無創意,但失去原創性不是後現代社會常發生嗎?後現代最大的特色是混雜性 (hybridity),這種既隨意又獨物的組合正是一種創意,把漫畫元素帶入電視劇未必不可行的,只是「父親」接受與否而已,後現代的創意最弔詭的地方是它的來源,令人難以捉摸,飄飄浮浮的狀態。後現代的兒女有很多,而現代主義的父親只有一個,每個兒女打扮一下,足以令父親眼光瞭亂。文化的交流、演化通常以物質開始,在亞洲中,現代主義開始得不倫不類,現代主義的文化好像不是怎樣成形,使得這個父親有點兒不像樣,後現代的出現最先帶來的就是符號的消費,我們已不知不覺接受了,周星馳的無里頭,還在與父親爭鬥中,究竟那一天可以使其退位呢?我相信多姿多彩的世界還是會來臨的。
Thursday, 2 August 2007
罅隙中的公共空間
皇后碼頭的歷史悠久,但對我來說,我在中三時才知道皇后碼頭位於那處。當時我要去大會堂聽音樂會,落船後我才知道皇后碼頭是如此簡陋,只是一塊大鐵牌寫着皇后碼頭。不過皇后碼頭,愛丁堡廣場及大會堂連成一體所產生的氛圍(aura),卻在日益改變、失去歷史的港島海岸線中,唯一能呈現香港歷史的一部分,亦是維港景觀中難得較為矮小的建築物之一。皇后碼頭,這個充滿隱喻的建築物,作為殖民地政府留下的痕跡,可否為了去殖化而拆除呢?
對於拆除皇后的強烈反彈,恰好地將一系列隱喻引爆,在沒有公共空間下的香港,勉強地發掘了少許罅隙,正正代表回歸十年仍然不能改變市民對殖民地政府的嚮往,亦即特區政府的失敗。在此我刻意地用帶有貶意的比喻,以往殖民時代,外國人很喜歡用豬來比喻中國人,香港這群豬可以算是各殖民地中最肥肥白白一群了。換了主人後,情況就大變了。有很多豬瘦了,有一些受不住死了,更甚的是連僅有的自由也慢慢地流走了,試問怎會不眷戀舊主人的美好生活呢?所以不可能只批評香港人不愛國,也要知道香港人為何不愛國,不是日日播着擾人的「始終有你」這麼簡單就可以解決!< /p>
另一方面,一直伴隨中國人那種隱惡揚善的恥感文化,正正形成了特區政府拆除皇后碼頭的深層動力,抹去皇后碼頭的歷史跟日本右翼堅決否定二戰歷史沒有甚麼兩樣。這種手法是非常低級的,歷史不是隨便拆除一座建築物就可以改寫,近年民間所流行起來的口述歷史、小歷史、民間歷史檔案等等正正是對忽略民間的官方大敍事式歷史的反抗。相反,南非那段慘痛的殖民歷史,當地絕不為此而刻意隱藏,甚至視殖民歷史為自我的一部份,刻意保留殖民建築物,讓人民認識國家獨立的苦痛,比起香港的「始終有你」,令人汗顏。歷史其實是很外在而中性的檔案,它所產生的意義其實是無意義,只是當權者如何利用而已,每次香港跟其他地方比較時,除了物質生活比某部份地方好之外,總覺得香港是一個第三世界。
不過我相信最激起人憤氣莫過於政府採取極罕見的高效率處事方式。就之前的天星碼頭已可見一斑,拆除的鐘樓即日運往堆田區,實現了「零存貨」的高效益商業運作,可謂前無古人,但必然繼有來者。回歸前,香港人對政府印象不外乎是港督、布政司以及「最重要」的財政司,接着整個政府架構可謂不存在的,扭曲地形容,頗有古人常道的帝力於我何有哉的味道。然而回歸後,政府與民間仿佛是兩個存在,不!應該是商人與政府為一體,而只是民間孤獨的一個存在。無疑,近代國家的出現主要是商人的力量,以法國大革命後,雨後春筍般的啟蒙思想,當中不少為中產商人階級,如伏爾泰(Voltaire)、亞當.史密夫(Adam Smith)等等,尤其是亞當.史密夫所討論的正是如何分配財富,但所伴隨的正是企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如何令整個社會全體有益,他最有名的自由市場理論重視的不是如何使得個人發達,而是使得供求平衡,人人分配合理的理想環境。但今時今日,還有人會記起企業家精神嗎?香港的企業家,單單是油魚事件,已令人大失所望,我相信企業家只會在電視中出現,近期的《歲月風雲》華家的長兄與二兄所演的角色是比較接近的。
我之所以要寫企業家精神,所要與之對比的正正是政府的言論。政府在8月1日前用作勸諭皇后碼頭的保育人士離去的其中一個理由就是工程不能再拖延,否則要賠款,達數十萬。皇后碼頭能否保留所需要的公共空間,以及時間只是僅僅形成,然而政府便急不及待扼殺所有空間,以為這樣便通行無阻。但事情不是這樣簡單的,雖然政府不是民選產生,市民與政府並沒有如盧梭的社會契約,理論上政府總可以脫離民意的。不過,畸型的是立法會是有一部份民選議員,激起反彈,政府也不是好受的,以七一遊行為例,官員相繼下台,哈伯瑪斯(Habermas)所提及的合法性危機(legitimate crisis)莫過於此。無論政府體制是如何,始終其資源也是來自社會生產的,不可能完全忽視民間聲音的。的而且確,合法性危險正在嚴重中,香港人在他們可容忍的程度,當然可以和平,不過日後會發生甚麼是難以想像的。
要在不推翻資本主體制的情況下,能使勞工一方不至於反抗,民主制度與企業家精神可謂體制下的特定產物,既保障勞工意見、利益,又不至於如馬克思所預言的自掘墳墓。皇后碼頭問題只是冰山一角,我相信政府只拆除任何一幢稍為有殖民地色彩的建築均可產生同樣的效果。集體回憶只是一個表象而已,所帶出的隱喻是究竟公共空間要墮落至一個甚麼地步、私有化至一個甚麼地步?為何民間聲音有強烈的反抗,政府還是一意孤行呢?究竟政府代表誰來行動呢?每一天,公共空間不斷縮少,同時每一天,新的商場不斷落成,跨國連鎖店不斷侵佔地道小商戶,想找一條罅隙也不容易。公共空間的萎縮對於我來說是頗有影響的,我很喜歡夜遊,但每日商場的開放時間真是得可憐,未到9點,商鋪已開始收拾,深夜在街中流連,可以被警察撿控遊盪,所以文化中心外圍的海旁是否公共空間呢?街不是給人行,是誰可以使用,還是給警察巡呢?公共空間還可以在那裡發掘,網絡空間?似乎不可能,近年政府與「明光」人已有意染指該區,唉,放過我吧!!
Sunday, 29 July 2007
男女失衡?還是男人失衡?
近日統計署無故地公報男女比例失衡會加劇,我真懷疑究竟這份報告是為「大男人」寫成的,因為報告發佈後,最多人談論竟然是日後女性將更難嫁出,然後就是女性可能需要找求協助或降低要求,又會引發社會問題等等。終歸此等論述都是基於幾個假設的,一是女性必須出嫁,二是婚姻必須是男女之配,三是必須一夫一妻的,不過又是否必然呢?
一夫一妻在歷史上,一定不是必然的。單單從人類學的考究,就可以發現一夫一妻或一夫多妻的社會,全都是父權社會。在母系社會中,婚姻制度多是非鬆散的,或者是一種群婚制,即是多夫多妻制。總之,凡是一夫的,都是男性為主導的社會,而女性更被當作禮物作交換的,父系社會差不多等於父權社會,但母系社會不一定等於母權社會,因為男人始終不甘心,總有一個舅權社會的。如果堅持一夫一妻,當然會有每1千個女性中,就有大約300位女性餘下來的,最後不如再提議一項容許一夫多妻制,簡直不要臉的!
上述論據還必須再加上兩項假設才能成立,就是所有女性必須結婚,與婚姻必須是一男一女的。是否所有女性必須結婚已經是多餘的問題,正如男性毋須結婚一樣,更何況婚姻制度往往不是公平的制度,要作一位被人稱道的女性,就是軟禁在屋中,相反一旦家庭岡位發生轉變,女人總不被稱道的。另外一方面,對於一男一女的婚姻制度堅持亦是為何會對男女比例如此着緊。無論男女總會有同性戀者的,所以男女變成如何失衡,整個社會總是對同性戀視而不見的,難道那700多位的男人一定要跟女性結婚嗎?女性又一定要跟男人嗎?我相信單單女同性戀者的結合,已經解決了所謂的男女比例失衡問題。
上述的所謂問題根本有太多假設,太過理所當然了,其實還有很多議題涉及在內的,例如只談及男女,忽略了跨性別人士,多人婚姻的可能性及婚姻的功能等等,所以單單以數據來恐嚇是多餘的。
Friday, 13 July 2007
誰的環保?
環保這個詞代表著人類對地球資源的消耗,之後產生了一大堆人類不想要的東西,再寫下去,也要為人類自己而已。地球在人類的扞擾下,不容 置疑地是改變了改多,但究竟改變甚麼呢?誰可以評好或壞呢?其他生物絕不評好或不好的,牠們只適應該環境與否,那麼,就只有人類不能適應環境而已。不能適 應不是問題,人可以改變環境,而且在地球上生存的環境或多或少都改變了環境,所以我不認為人類改變了環境有甚麼過錯,我更討厭經常提倡的甚麼有機生產等 等。有機生產是一個很奇怪的念頭,第一,生產量奇低,若然全世界推行,跟集體屠殺沒有甚麼兩樣;第二,根本就是科技大倒退,有機耕種過於追求自然,甚至排 斥科技的參與,所以一直難於大量生產,成本亦高,在市場上難以跟主流商品競爭,跟自身推廣保育環境相違背。現在的有機耕種是一項象徵多於實質,有機產品價 錢奇高,一般超市根本不易講入,只有一些檔次較高的商店才有供應,該類物品的消費者,往往都是中產階層以上。其實該類產品只是幫忙打造中產身份的內容,根 本不需要考慮該類產品的實質理念,同樣在泥土走出來的東西,價錢成了階級分野的代表。一方面營造知識分子的形象,但一方面又擁抱自然,究竟想營造甚麼呢? 再參考全世界資源的消費量,往往是第一世界高據,是誰要環保呢?常常批評發展中國家製造大量污染物,但究竟這些國家為誰生產呢?大部份發展中是擔任跨國企 業的加工場,利用當地的廉價勞工生產平價貨品,再以高價出售,而當中的污染物直接使當地居地受害。環保是極高成本的項目,發展中國家根本沒有可能考慮這個 問題,而已發展國家亦會盡量減低成本,而不會投入環保的成本,根本對發展中批評是不人道的!
除了已發展對發展中國 家的剝削,資本家亦對消費者剝削,我在此所指不是關於生產工具私有化或生產關係的問題,而是環保責任的剝削。我近日在麥當勞見到一項環保宣傳,就是無飲管 日。近似的宣傳隨處皆是,例如無膠袋日等,此類活動對消費者是極不公平的,仿佛責任全在於消費者身上。消費行為永遠不會做成污染,只有製造物品的過程方會 做成。所以責任應該落在資本家身上,他們生產時應該考慮所產生污染物的問題,不能夠一方面鼓勵消費瘋狂消費,一方面又不給予膠袋,叫人怎會去消費呢?麥當 勞的無飲管日,我認為是荒繆的,節省幾支飲管,但汔水杯照舊蓋上,究竟甚麼邏輯呢?反而此方面肯德基做得較好,開始改用膠杯,相反麥當勞依舊全紙品,為何?要請人洗碗!
最後,我在此所寫的,已經不是要顛覆整個資本主義社會制度,而是企業家精神而已。一個資本家要不 斷從消費者身上獲利,絕不可能單向地獲取的,不然社會是會枯竭的。
Wednesday, 11 July 2007
奶粉與身體
今日鏗鏘集討論關於奶粉餵養嬰兒所帶來的問題,原來世界衛生組織已制訂有關守則限制奶粉生產商的廣告,以免婦女對奶粉存有誤解。相關條例雖然有多達130多個國家簽署,香港包括在內,但實際執行上,政府只扮演非常被動的角色,當中菲律賓的醫生原來處方奶粉可獲得供應商往美國旅行。在多番爭取下,政府終於限制商方不能再以廣告誤導奶粉的營養價值,但事件演變一場貿易戰,美國方面向菲律賓政府提出控訴,指有關方面限制了貿易自由,言論自由等等,至今仍未得出結果。在此,當然有人認為是資本主義下的惡果,漠視了民眾利益等,但試問為何奶粉廣告能如此深入民心呢?甚至連醫生的專業意見也不能改變民眾對奶粉的價值呢?在訪問中得出答案是消費者相信奶粉中含有有益嬰兒腦部發展的成分,認為其對嬰兒日後智力發展有正面影響,因而花比家庭糧食消費更高的金錢支付。究竟這代表了甚麼呢?其實整件可以反映出整個社會對知識的渴求是如何達致一個非理性的程度。知識對低下階層是脫離貧窮的手段,國家機器亦正正利用這一點來控制民眾,所以當今教育最重要的一點是教導大眾如何認識商品的價值。其實根本有多人能夠明白廣告中經常出現的DHA、AHA是甚麼呢?其實 DHA、AHA等是人腦傳送神經訊號的物質,只是蛋白質而已,蛋白質進入人體會經一連串分解,變成最基本的分子,然後按身體狀況重新組合各種所需的蛋白質,所以DHA、AHA等等亦會被分解,更何況吸收傳送神經訊號的物質對腦部發展是風馬牛不相及。奶粉製造商控告政府限制公眾知情權,究竟製造商想公眾知道甚麼情呢?近日經常提及的自由而不民主正正在此事件中反映出來。自由不是指身體/思想上的自由,而是經濟上的自由、貿易上的自由、出入口的自由,最重要的是剝削他人的自由!自由民主,我一直以為是雙互包含,但令時今日竟然可以分拆「出售」,美國可謂現今最大的自由輸出國,也是最大民主妨礙者。世界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貿易組織(WTO)打着解放自由貿易的旗號侵入他人國家,的確是使貿易解放了,但亦解散別人國家的經濟!
廣告之所以能夠如此深入民心,民眾又不究其因,其實是基於一組觀念的對立,「文化/自然」,「男/女」,男性一直以來對女性的身體是又愛又恨,愛的是那一雙乳房,狹窄的陰道,為男性帶來幾秒鐘抽搐的快感;恨的是女性的身體是男性的不可能,那一雙乳房養育男人的不可能,吸吮為男人帶來快感,但正正是那奶汁令男性依附着女人,想享齊人之福,以為自己插進女人中,其實是向陰道臣服,失控的洩出精液便疲累的伏在女人的雙峰上。正正是男人的不可能,所以包裹着女性的身體,好讓忘記自己,反而是閹割了自己,其實是在找尋自己的陽具,那是一具象徵性的陰莖,永遠也不能找到。男人一直在找尋取代女性,以為自己可以從中尋回那失去陽具,所以科學發展一直取得領導的地位,為何科學家一直是男性居多,因為他們被閹割了,他們希望製造出各式各樣的女性取代品,婦產科取代接生婆,奶粉取代人奶,到近代更嘗試用遺傳科技取代女性生育能力,希望營造出科學、人工、男性的是比自然、女性的來得優越。不過一切也是沒有結果,愈是取代女性的功能,反而令女性更獨立,不需要餵哺人奶,使女性有更多時間工作,令她們獲得經濟獨立的可能,更不需要男人的包養;婦產科的出現反令女性生育能力更高;而遺傳科技的出現,更令全盤女同性戀世界變得可能,男同性戀世界呢?可是男人自己卻認為男同性戀者是女人啊!男人從女人中以為獲得很多,反而失去了更多,讓女性開展更多的可能性,為甚麼如此,因為男人從來就是活在想像中的空間,根本沒有文化/自然的對立。所以,當一班捍衛母乳餵哺者的婦女打開她們的胸口,露出畫在胸口上的抗議字句時,畫面是多麼的震撼,由她們身上發出的光芒足以喚醒讓男人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