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9 July 2007

男女失衡?還是男人失衡?

近日統計署無故地公報男女比例失衡會加劇,我真懷疑究竟這份報告是為「大男人」寫成的,因為報告發佈後,最多人談論竟然是日後女性將更難嫁出,然後就是女性可能需要找求協助或降低要求,又會引發社會問題等等。終歸此等論述都是基於幾個假設的,一是女性必須出嫁,二是婚姻必須是男女之配,三是必須一夫一妻的,不過又是否必然呢?

一夫一妻在歷史上,一定不是必然的。單單從人類學的考究,就可以發現一夫一妻或一夫多妻的社會,全都是父權社會。在母系社會中,婚姻制度多是非鬆散的,或者是一種群婚制,即是多夫多妻制。總之,凡是一夫的,都是男性為主導的社會,而女性更被當作禮物作交換的,父系社會差不多等於父權社會,但母系社會不一定等於母權社會,因為男人始終不甘心,總有一個舅權社會的。如果堅持一夫一妻,當然會有每1千個女性中,就有大約300位女性餘下來的,最後不如再提議一項容許一夫多妻制,簡直不要臉的!

上述論據還必須再加上兩項假設才能成立,就是所有女性必須結婚,與婚姻必須是一男一女的。是否所有女性必須結婚已經是多餘的問題,正如男性毋須結婚一樣,更何況婚姻制度往往不是公平的制度,要作一位被人稱道的女性,就是軟禁在屋中,相反一旦家庭岡位發生轉變,女人總不被稱道的。另外一方面,對於一男一女的婚姻制度堅持亦是為何會對男女比例如此着緊。無論男女總會有同性戀者的,所以男女變成如何失衡,整個社會總是對同性戀視而不見的,難道那700多位的男人一定要跟女性結婚嗎?女性又一定要跟男人嗎?我相信單單女同性戀者的結合,已經解決了所謂的男女比例失衡問題。

上述的所謂問題根本有太多假設,太過理所當然了,其實還有很多議題涉及在內的,例如只談及男女,忽略了跨性別人士,多人婚姻的可能性及婚姻的功能等等,所以單單以數據來恐嚇是多餘的。

Friday 13 July 2007

誰的環保?

環保這個詞代表著人類對地球資源的消耗,之後產生了一大堆人類不想要的東西,再寫下去,也要為人類自己而已。地球在人類的扞擾下,不容 置疑地是改變了改多,但究竟改變甚麼呢?誰可以評好或壞呢?其他生物絕不評好或不好的,牠們只適應該環境與否,那麼,就只有人類不能適應環境而已。不能適 應不是問題,人可以改變環境,而且在地球上生存的環境或多或少都改變了環境,所以我不認為人類改變了環境有甚麼過錯,我更討厭經常提倡的甚麼有機生產等 等。有機生產是一個很奇怪的念頭,第一,生產量奇低,若然全世界推行,跟集體屠殺沒有甚麼兩樣;第二,根本就是科技大倒退,有機耕種過於追求自然,甚至排 斥科技的參與,所以一直難於大量生產,成本亦高,在市場上難以跟主流商品競爭,跟自身推廣保育環境相違背。現在的有機耕種是一項象徵多於實質,有機產品價 錢奇高,一般超市根本不易講入,只有一些檔次較高的商店才有供應,該類物品的消費者,往往都是中產階層以上。其實該類產品只是幫忙打造中產身份的內容,根 本不需要考慮該類產品的實質理念,同樣在泥土走出來的東西,價錢成了階級分野的代表。一方面營造知識分子的形象,但一方面又擁抱自然,究竟想營造甚麼呢? 再參考全世界資源的消費量,往往是第一世界高據,是誰要環保呢?常常批評發展中國家製造大量污染物,但究竟這些國家為誰生產呢?大部份發展中是擔任跨國企 業的加工場,利用當地的廉價勞工生產平價貨品,再以高價出售,而當中的污染物直接使當地居地受害。環保是極高成本的項目,發展中國家根本沒有可能考慮這個 問題,而已發展國家亦會盡量減低成本,而不會投入環保的成本,根本對發展中批評是不人道的!

除了已發展對發展中國 家的剝削,資本家亦對消費者剝削,我在此所指不是關於生產工具私有化或生產關係的問題,而是環保責任的剝削。我近日在麥當勞見到一項環保宣傳,就是無飲管 日。近似的宣傳隨處皆是,例如無膠袋日等,此類活動對消費者是極不公平的,仿佛責任全在於消費者身上。消費行為永遠不會做成污染,只有製造物品的過程方會 做成。所以責任應該落在資本家身上,他們生產時應該考慮所產生污染物的問題,不能夠一方面鼓勵消費瘋狂消費,一方面又不給予膠袋,叫人怎會去消費呢?麥當 勞的無飲管日,我認為是荒繆的,節省幾支飲管,但汔水杯照舊蓋上,究竟甚麼邏輯呢?反而此方面肯德基做得較好,開始改用膠杯,相反麥當勞依舊全紙品,為何?要請人洗碗!

最後,我在此所寫的,已經不是要顛覆整個資本主義社會制度,而是企業家精神而已。一個資本家要不 斷從消費者身上獲利,絕不可能單向地獲取的,不然社會是會枯竭的。

Wednesday 11 July 2007

奶粉與身體

今日鏗鏘集討論關於奶粉餵養嬰兒所帶來的問題,原來世界衛生組織已制訂有關守則限制奶粉生產商的廣告,以免婦女對奶粉存有誤解。相關條例雖然有多達130多個國家簽署,香港包括在內,但實際執行上,政府只扮演非常被動的角色,當中菲律賓的醫生原來處方奶粉可獲得供應商往美國旅行。在多番爭取下,政府終於限制商方不能再以廣告誤導奶粉的營養價值,但事件演變一場貿易戰,美國方面向菲律賓政府提出控訴,指有關方面限制了貿易自由,言論自由等等,至今仍未得出結果。在此,當然有人認為是資本主義下的惡果,漠視了民眾利益等,但試問為何奶粉廣告能如此深入民心呢?甚至連醫生的專業意見也不能改變民眾對奶粉的價值呢?在訪問中得出答案是消費者相信奶粉中含有有益嬰兒腦部發展的成分,認為其對嬰兒日後智力發展有正面影響,因而花比家庭糧食消費更高的金錢支付。究竟這代表了甚麼呢?其實整件可以反映出整個社會對知識的渴求是如何達致一個非理性的程度。知識對低下階層是脫離貧窮的手段,國家機器亦正正利用這一點來控制民眾,所以當今教育最重要的一點是教導大眾如何認識商品的價值。其實根本有多人能夠明白廣告中經常出現的DHA、AHA是甚麼呢?其實 DHA、AHA等是人腦傳送神經訊號的物質,只是蛋白質而已,蛋白質進入人體會經一連串分解,變成最基本的分子,然後按身體狀況重新組合各種所需的蛋白質,所以DHA、AHA等等亦會被分解,更何況吸收傳送神經訊號的物質對腦部發展是風馬牛不相及。奶粉製造商控告政府限制公眾知情權,究竟製造商想公眾知道甚麼情呢?近日經常提及的自由而不民主正正在此事件中反映出來。自由不是指身體/思想上的自由,而是經濟上的自由、貿易上的自由、出入口的自由,最重要的是剝削他人的自由!自由民主,我一直以為是雙互包含,但令時今日竟然可以分拆「出售」,美國可謂現今最大的自由輸出國,也是最大民主妨礙者。世界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貿易組織(WTO)打着解放自由貿易的旗號侵入他人國家,的確是使貿易解放了,但亦解散別人國家的經濟!

廣告之所以能夠如此深入民心,民眾又不究其因,其實是基於一組觀念的對立,「文化/自然」,「男/女」,男性一直以來對女性的身體是又愛又恨,愛的是那一雙乳房,狹窄的陰道,為男性帶來幾秒鐘抽搐的快感;恨的是女性的身體是男性的不可能,那一雙乳房養育男人的不可能,吸吮為男人帶來快感,但正正是那奶汁令男性依附着女人,想享齊人之福,以為自己插進女人中,其實是向陰道臣服,失控的洩出精液便疲累的伏在女人的雙峰上。正正是男人的不可能,所以包裹着女性的身體,好讓忘記自己,反而是閹割了自己,其實是在找尋自己的陽具,那是一具象徵性的陰莖,永遠也不能找到。男人一直在找尋取代女性,以為自己可以從中尋回那失去陽具,所以科學發展一直取得領導的地位,為何科學家一直是男性居多,因為他們被閹割了,他們希望製造出各式各樣的女性取代品,婦產科取代接生婆,奶粉取代人奶,到近代更嘗試用遺傳科技取代女性生育能力,希望營造出科學、人工、男性的是比自然、女性的來得優越。不過一切也是沒有結果,愈是取代女性的功能,反而令女性更獨立,不需要餵哺人奶,使女性有更多時間工作,令她們獲得經濟獨立的可能,更不需要男人的包養;婦產科的出現反令女性生育能力更高;而遺傳科技的出現,更令全盤女同性戀世界變得可能,男同性戀世界呢?可是男人自己卻認為男同性戀者是女人啊!男人從女人中以為獲得很多,反而失去了更多,讓女性開展更多的可能性,為甚麼如此,因為男人從來就是活在想像中的空間,根本沒有文化/自然的對立。所以,當一班捍衛母乳餵哺者的婦女打開她們的胸口,露出畫在胸口上的抗議字句時,畫面是多麼的震撼,由她們身上發出的光芒足以喚醒讓男人的夢!

Sunday 1 July 2007

「不安」的十年

回歸十周年,一整日慶祝活動的轟炸令我不能不知道今天是回歸十周年。若然不是這些提醒,很難感覺到已經十年了,突然要我記起已經是十年,令我佷「不安」!十年來,「不安」這個字的意思變得很複雜,把它譯成英文,意思簡單得很,uneasy, unwell, uncomfortable,以現時父母對子女的催逼,兩三歲的小孩絕對明白是什麼。此詞一般用作個人的感受,例如我欠了很多錢,令我很不安。但十年來,我愈來愈不明白不安是怎樣解,究竟是怎樣的感受呢?近年,我已經很少用這個詞來表達感受,因為我根本不明白是一種怎樣的感受,不安遠比我想像中複雜,或者字典有必要更改此個字的意思,尤其是香港版的字典。不安此詞現在最常用的地方是在投訴信中,現在我太約明白是指甚麼了,就是「我不喜歡聽,我不喜歡見到的」,當看到令你「不安」的東西,心中又不甘心他人看到、聽到,只要在投訴信中用「不安」二字,投訴便很容易成立。此現象正好表達了甚麼是符號,意符只在一連串的意符鏈中滑動,甚至可以一個空乏的意符,永遠達不到意指,不過,總有人有能力填補這個空洞,他把無變成有,又把有變成無,不明白?看看「務實」這個字,有位姓曾的經常說「要以務實的態度」做事,但他做事總一拖再拖,連時間表也沒有,卻口口聲聲談談務實,其實他的務實是指不要說你那套,只要做他的那套,便是務實。回歸十年,我相信種種的混亂總不及符號的混亂,我之所以說要記起十年是難事,理由很簡單,因為整個狀況沒有改變過,我不得不引一句歌詞:「常見明月掛天邊,每當變幻時,便知時光去」,時空變幻往往要透過狀況變幻來體現的,若然明月總是常滿,我相信古代中國人便不會發明農曆。十年匆匆的過去,變了甚麼,青少年暑期的開幕,意識型態依舊不變,要「教導」年青人善用時間,回歸慶曲的開幕詞依舊令人感到「不安」,不過全晚的高潮應該不及黃貽興的一句,將香港比喻為太陽花,太陽花朝著大陽開花,好像香港熱愛祖國一樣,嘩!嘩!嘩!好嘔心呀!